close
資料來源:【PhotoCap】


方旭彬 醫師 / 臺安醫院 - 小兒科】


新生兒寶寶的作息是否正常,一直是最常困擾著媽媽們的問題。到底新生兒的作息怎麼樣才算是正常的呢?有哪些問題會影響新生兒造成作息不正常呢?怎麼樣的作息可能是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找醫生做檢查呢?這些是在門診當中,特別是初為人父人母的爸媽最常問小兒科醫師的問題,以下要一一為大家做介紹。

※正常新生兒的生理狀況

要了解新生兒寶寶的作息,就應該先了解正常新生兒的生理狀況。新生兒寶寶從母親體內經過生產出到體外,在生理狀況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以適應外在的環境。首先是血液循環和肺部的呼吸及氧氣交換不再依賴媽媽的胎盤,腸胃道開始吸收營養的功能,腎臟開始排泄身體代謝後的廢物並維持電解質的平衡,肝臟也開始行始中和排除毒素的機能,免疫系統則保護寶寶對抗外在環境中的種種感染。新生兒的脈搏速度遠比成人來得快,介於每分鐘120-160次之間;呼吸比較淺快,速度介於每分鐘30-60次之間。

正常新生兒因為血管收縮不穩定且末梢循環遲緩,膚色變動較大,一般呈紅色所以叫「紅嬰兒」,遇冷皮膚容易變得花花的,四肢末端容易發紺。剛出生時由於產道擠壓的關係,頭部偶有產瘤或頭皮血腫的狀況發生,如果沒有繼續變大,通常會自行逐漸吸收。新生兒的頭比較大,約佔身體的四分之一,頭圍平均35公分,頭頂前後有兩處無頭骨柔軟略凹陷的地方,有時可以摸到脈動,是為「前囟門」、「後囟門」,各在12至18月大及第二個月關閉。新生兒的皮膚薄而細嫩,保護功能差,特別是臉部及頭皮容易有乾燥、紅腫等濕疹產生、或者出現皮脂腺阻塞的現象,也容易受到細菌或黴菌的感染。

寶寶在出生後第三到四天黃疸到達最高峰,通常會自行消退,是為生理性黃疸。如果黃疸出現太早、膽紅素上升太快,或者膽紅素太高超過15mg/dl,必須接受特殊波長的照光治療,以免間接膽紅素沈積在腦組織造成頭腦永久的傷害。

如果超過兩週大的寶寶有延遲性黃疸,不能一味歸咎於餵哺母乳,要特別注意大便顏色,如果呈淡黃甚至灰白色,一定要趕緊就醫,這表示有膽汁鬱積的情形,最嚴重的莫過於「膽道閉鎖」了。此外,「嬰兒肝炎症候群」也會以類似的症狀表現。其他如溶血、紅血球病變、腎上腺出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敗血症或泌尿道感染等也是引起寶寶延遲性黃疸的可能原因,不可不慎。

在嬰兒時期特別是新生兒,同年齡寶寶的大便可以有非常大的差異。一般而言,出生之後第一天解出的墨綠色黏稠狀似海苔醬的大便,稱為「胎便」;之後四到五天顏色漸漸轉淡,稱為「轉型便」;再之後,轉成黃褐色的「奶便」。新生兒的胰臟功能尚未成熟,對脂肪和澱粉的消化能力較差,胃腸蠕動較快,特別是餵母乳的寶寶,大便通常呈現較稀的金黃色便,次數甚至可以達一天五、六次,但每次的量不會太多。到了三、四週大之後,喝母乳嬰兒的大便可能會減少,甚至到數天一次,俗稱「撿屎」(台語),但此時的大便應該還是軟的才屬正常;而後再漸漸恢復成正常大便的次數。

從新生兒到數個月大的寶寶,食道進入胃的關卡「賁門」功能較差,再加上食道蠕動及胃排空較慢,胃的容量又小,很容易溢奶或吐奶。另外,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不成熟,大腦功能不明顯,神經髓鞘正在發育,肌肉張力較差,抱起來有點軟趴趴的,卻存在許多原始性的反射動作可以保護小寶寶,例如Moro反射、頸張力反射、抓物反射、尋乳反射、吸吮及吞嚥反射等,新生兒時期上述反射如有缺損或消失,則表示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在情緒方面,大多數時間是安靜地躺著,另外寶寶不舒服時,會以哭或臉部的扭曲表情來表達。至於各種對外的感覺,新生兒的觸覺發展最好,聽覺方面在第三至第七天會對聲音有反應,第十天前可以聽到一般聲音;至於視覺在出生後即對光現有反應;味覺方面也是很靈敏,喜歡甜味且排拒苦味及酸味。器官的感覺尤其敏感,所以餓了、渴了就會啼哭。

※新生兒寶寶的作息怎樣才算是正常呢?

其實新生兒寶寶的作息並不複雜,不外乎吃喝拉撒睡。但是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常常不知道寶寶的作息怎樣才算是正常,所以錯誤的認知常常弄得父母緊張萬分也睡不好覺。

首先談談寶寶的睡眠問題。一次睡眠可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前者是做夢的主要階段,後者又可依照腦波的不同分為第一期至第四期,第一期易被吵醒,進入第四期則難被叫醒。新生兒每天有15至20小時的睡眠時間,他們的睡醒週期循環相當頻繁,約每兩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不分晝夜可以醒來又睡著,也因此苦了爸爸媽媽。新生兒與較大小孩或成人不同的地方,是睡眠時先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果是早產兒的話,快速動眼期佔了約三分之一,更是容易驚醒。隨著年齡漸增,晚上睡覺的時間逐漸增長,到三個月大時才大致有白天晚上之分。

當然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生病或被蚊蟲叮咬也是原因。由於新生兒睡覺不分晝夜,加上胃容量小,所以大約每隔三、四小時就會餓醒而哭,所以說爸媽在寶寶出生後頭一個月日夜加班值班,似乎已成為初為人父母的第一課。如果是餵哺母乳,可能甚至要每兩個小時就餵一次,但是餵母乳時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接觸,卻也是讓寶寶睡得更香更甜的好方法。

如何餵哺寶寶也是門診中常被問到的問題。新生兒寶寶還是以母乳為主食,如果真的無法餵哺母乳,也要選擇合格的嬰兒配方奶粉,依照廠商的標示沖泡(大部分是一匙泡30西西的水,少部分瓢匙較大如惠氏S-26及亞培心美力是一匙泡60西西的水)。除此之外,不需要再餵太多的白開水,理由是寶寶的胃已經很小,如果水喝得太多,不但易腹脹而且影響正常的奶量攝取,反而影響生長。

至於喝多少才夠,以嬰兒配方而言,可以將體重(公斤)乘以 150西西當成是一天約略的總奶量,就算是大小餐或者兩餐之間時間不定,每天總奶量大致上足夠,體重成長在正常範圍之內,則不需太過擔心。如果是餵母乳的話,根據研究指出,如果餵哺的姿勢與技巧正確,單側乳房在前兩分鐘可餵完50%,前四分鐘可餵完80-90%,所以大約五分鐘即可餵完一側,換邊再餵,總共兩邊乳房餵乳應該不超過20分鐘。但是餵母乳無法測得所餵奶量,我們可以從寶寶體重增加的情形得知餵哺是否足夠;出生後頭一個禮拜會有生理性的體重喪失,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第5至7天以後體重就不應該再掉,到了第12至14天應該開始有體重增加,到了滿月時應該比出生體重增加一公斤。

我們可以參考健保手冊中各個年齡的體重、身長、頭圍百分比曲線,得知寶寶得上述三種生長評估值在每一百個寶寶中排名第幾,如果是在最前面或倒數三至五名的話,表示不正常,應該找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正常嬰兒的大便頻率,可以從數天一次到一天七次不等,是否真的有問題,要看是否有相關其他症狀如腹痛、腹脹、排便困難、血便等等來綜合判斷。顏色方面,只要不是黑色(上消化道出血)、紅色(下消化道出血)、或白色(膽汁鬱積),基本上可以不必太擔心。大多數嬰兒會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出胎便,如果超過出生24至48小時後仍未解便,就要懷疑是否有「先天性巨腸症」或其他潛藏之病理性問題。

「先天性巨腸症」是先天性有一段腸子缺乏神經細胞所造成的疾病,大部分是接近肛門的大腸末端有一段因為缺乏神經細胞,造成持續性緊縮,導致前端的腸子過度膨脹;有更嚴重者甚至整段大腸包括部分小腸都缺乏神經細胞。「先天性巨腸症」在大小孩通常以便秘來表現,在新生兒有時會以腸阻塞及腹脹來表現,嚴重時甚至會有嘔吐發生。有的是腹脹很厲害,解的雖然是軟便,卻是好幾天才解一次大量糞便,媽媽用肛溫劑刺激,才拔出來就有大便隨之噴出。如果有上述的疑似症狀,有經驗的兒科醫師會安排做腹部X光檢查,常會發現膨大的結腸,此時若進一步做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或直腸切片診斷確定,則必須開刀才能治癒。

至於新生兒寶寶清醒的時間不長,肌肉運動性及範圍不大,所以清醒時的活動並不多,主要與父母的互動,不外乎餵奶,換尿布,及洗澡穿衣服。

※有哪些問題會影響新生兒造成作息不正常呢?怎麼樣的作息可能是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找醫生做檢查呢?

讓新生兒作息不正常的原因,哭鬧不安應該高居首位。造成寶寶哭鬧不安的原因,除了餓了、渴了、尿布濕了這些基本的反應之外,還要注意是否有蚊蟲咬傷、異物或其他碰撞刮傷的意外,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腸胃道問題如便秘、腸套疊,中樞神經問題如硬腦膜下血腫、服用了腦壓上升的藥物等,嬰兒腹絞痛,施打疫苗,都可能讓寶寶哭鬧不安,另外有10%是屬於原因不明的啼哭。

嬰兒腹絞痛常發生在三週大以上的新生兒,寶寶在黃昏或夜裡哭個不停,到了白天卻又安穩無事,絞痛時寶寶呈現不安、臉部脹紅、大小腿彎曲、腹部緊縮的姿勢,造成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包括家庭不睦、腦尚未成熟、自主神經過強、牛奶蛋白過敏、腸蠕動不正常、醣耐受不全、吞嚥過多空氣等。在家中可以藉變換嬰兒姿勢、放小聲的輕音樂、在肚臍周圍塗抹少許薄荷油或覆蓋熱毛巾數分鐘來幫忙緩解症狀,如果仍然無效,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可給予適當藥物。這種情形預後甚佳,大多在9至12週大自行消失。

有時寶寶哭鬧肚子一脹,肚臍就向外鼓出,稱為臍疝氣,只要腸子可以推回去沒有卡住壞死的情形,大多觀察即可,在一歲以前會自行改善;但是如果疝氣發生在寶寶的鼠蹊部,有時在男生的陰囊可摸到有腸子掉入,也是要注意是否推得回去,如果卡住造成腸壞死則必須緊急開刀,如果沒有卡住也最好找醫師確定後安排手術修復。

肚臍未乾、有臭的分泌物甚至發炎也經常影響寶寶作息。在寶寶洗完澡後,輕拉臍帶夾使臍帶及其根部露出,用乾淨棉棒沾95%酒精或三色染液徹底消毒,如果臍帶脫落,仍應該繼續上述的臍帶護理直到根部完全乾燥為止,以防臍息肉產生。如果肚臍有膿流出,或者肚臍周圍皮膚呈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甚至發燒,一定要趕緊就醫。

皮膚的問題也常常影響寶寶甚鉅。例如膿皰疹,弄破了很容易引發細菌感染,此時洗澡應用中性的消毒洗液較妥;臉部溼疹,常常癢得讓寶寶把臉抓得像小花貓似的,洗澡不可用太熱的水,應用溫水清洗即可,並請教醫師配合外用藥膏治療;脂漏性皮膚炎雖較不癢,但常常造成寶寶臉部頭皮大量脫屑,也應該用溫水或中性的嬰兒洗潔精清洗;至於念珠菌感染多發生在潮濕悶熱處,肛門附近與兩側腹股溝、耳朵上下及後側也可見到,其皮疹有其特徵,應給小兒科醫師診斷後開給抗黴菌藥膏持續治療才可治癒。

腸胃問題影響寶寶作息的也是不少。腹部脹氣的原因很多,舉如奶嘴太軟,奶洞太大、太小,餵奶技巧不正確或餵得太快,餵奶後沒有適當地排氣,醣類吸收不良,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等都有可能,症狀輕時可以加強打嗝排氣,並於肚臍周圍塗抹少許薄荷油,嚴重時應該就醫治療。另外,寶寶溢奶與嘔吐也相當常見,但有時不單純是腸胃道的問題,腸胃道方面以胃食道逆流、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可以超音波診斷確定)、急性腸胃炎較常見。針對胃食道逆流,可於餵奶排氣後讓寶寶左側躺20分鐘以促進胃排空。如果腸胃道檢查正常,嘔吐仍然持續,就要考慮是否有全身性感染、中樞神經問題、代謝性問題等非腸胃道的潛藏病因存在。

大便變硬、排便次數減少、甚至有排便困難或疼痛,這是門診病童中相當常見的「便秘」。到底大便多硬、次數少到多少才是真正的便秘各家定義不一,但是只要上述排便影響到日常作息,甚至有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生長發育遲緩、滲便等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該積極就醫治療。嬰兒期的便秘常因肛裂疼痛造成寶寶不敢用力排便,如果肛裂治好,便秘自然不藥而癒。有些廠牌的嬰兒奶粉會使寶寶的大便較硬,只要換喝母乳或其他奶粉就可改善。較小嬰兒短暫性硬便,我們通常不一下子就用瀉劑來治療,常常用肛溫計塗抹凡士林做早晚的肛門刺激配合溫水坐浴就可以解決。如果用以上的方法處理還無法改善,就應該找兒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必要時應該配合使用適當的軟便藥物及促進腸蠕動藥物來治療。再無法改善,就稱之為「頑固性便秘」,往往要小心是否有潛藏的病理性疾病,如前述的「先天性巨腸症」或「腸道神經發育不全」,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來確定病因。

至於有時新生兒呼吸聲較大像鼻塞或有痰,是因為呼吸道較為狹窄加上些許分泌物之故,只要身體檢查正常且無嚴重呼吸道感染症狀,觀察即可。寶寶的鼻淚管功能不佳或阻塞,容易引起眼屎或眼淚過多,只要輕輕按摩眼角內側鼻翼兩旁處,大都可以不藥而癒。

綜合以上所述,寶寶的作息看似簡單,卻有許多狀況或毛病會有所影響。身為父母應該對寶寶的作息正常與否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及早對引起作息不正常的問題加以處理。如果作息不正常的情況持續無法改善,則應該找一位您信賴的小兒科醫師做充分的討論,找出潛藏的真正病因,對症下藥處理,寶寶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穎佑 的頭像
    穎佑

    ~一家4口~

    穎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